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
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