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性禁忌”单向度笼罩下的心理范式研究中奋勇挣脱出来,将目光投向除去性与攻击本能外的,更为生动多元的有关人的内在驱动力的研究。也不能不承认,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现象学理论的高度发展,在很多隐性的层面也浓重地影响着后期精神分析学各个流派研究领域的成果,我从很多西方心理学家有关临床治疗技术的阐释著述中,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南希正是在以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背景影响下脱颖而出的精神分析师。尽管她在课堂里一直强调自己是受训严格的经典精神分析师,但从她的作品和教学中,无论如何我都强烈地感受到她更为存在和人本的心理学理念。
我猜,这大概也源于她40年来总是面对来访者的结果。今天的心理治疗不可能再完全重现弗洛伊德时代,那种躺在躺椅上的治疗模型。现代社会,工业扩张抹去农耕时代田园般的诗意恬静,人与人被迫穿行在冷酷的水泥丛林中,虽然比肩接踵却生硬陌生,在此情形下,有勇气挺进心理治疗师的人们也许更渴望能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感受到被重视与关怀。在这样的心理需要中,治疗师作为心灵动力的推手(这一特殊职业),他们对于人的接纳程度,以及对于人的生存困境的理解,大约是要远远超越于仅就职业能指所理解的范畴吧。
谁知道呢,南希在教学中所传递的临床治疗技术总是让人心生感动和惊叹,她那样细腻,可以关注到每一位来访者细微的叹息和表情变化,这些都促使她体察和总结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她毫不保留地将这些经验传递给治疗师,她看到台下那些渴慕和疑惑的神情,她告诉他们,今天的心理治疗在摆脱纯粹医学的桎梏后,成为人与人如何面对的艺术。
她也有失落的时刻,“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心理症状都可以被治愈,”她说,“但一个治疗师可以尝试努力去唤醒来访者对待自己病症的动力和勇气。”
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阅读,在这次访谈中,我只能滤去南希很多专业的论述,而尽量择取那些对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也能明晓和有启发的观点,并以片段书写的方式展示给阅读到它的人们。心理学的含义,除了治疗,更是个体真实、客观存在这一事实,就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心理学意义本身呢。
专访:忽视,是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
华商报:这次来中国,映像最深的什么?
南希:杭州这个城市很美,保留了很多原始生态的风景,我也很喜欢这里的美食。我感受到一群热诚的人们,他们来自心理学各个领域,能在这个工作坊和这么多人一起分享我在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累积的很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