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的开心。
华商报:我注意到,在您这几天的教学中,您一直在强调一个人对于现实环境“适应不良”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应不良”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南希:我对社会心理学领域涉足不深,我研究的深度主要是精神病学领域,我试着做一些解释。在这里,“适应不良”主要是指人们与外界关系所形成的依附模式是否是安全型的。当然,发展出安全型的关系模式的基础,主要取决于生命早期这个人与父母之间形成了怎样的依附关系。比如在西方,60%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安全依附型的。这预示着这些生命早期与父母有安全依附关系的人长大后,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也会是比较健康的方式,但如果生命早期不具有这样的经历,成人后,这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可能是“适应不良的”,他可能会发展出焦虑、抑郁、强迫、逃避等很多神经症的特征,“适应不良”主要是指这些神经症的反应。
华商报:在心理学很多人都越来越清楚,早期经历,尤其是父母养育儿童的方式,对构建一个人的健康人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你看来,在这个抚养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又必须是特别值得被父母高度重视。
南希:当我们分析很多神经症的病因和精神病性的发作时,我们不难看到童年的创伤事件和丧失事件对一个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但作为父母却是很难看到这一点,儿童会经常被忽视在这些事件里,我想,家庭对儿童的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儿童遭受创伤和丧失事件后所采取的漠不关心和冷漠的态度,这会直接导致一个人从此不再相信他自己的知觉和感受,也就是说,他不会再相信他可以是他身体的主人,他无法再去感受爱,所以,未来他也不会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真正的关系,他所能发展出的只有敏感、警惕、恐惧、不安全等这些原始的防御机制。
华商报:家庭如何才能知道某一个事件对于儿童是极具伤害和重要的?
南希:情绪,当一个儿童有强烈的情绪表达时,在当下的那个时刻,他们必须是被父母重视的。但很遗憾,往往这个时候,儿童却备受父母的忽视,因为他们有可能被父母指责:“你有情绪是不对的”“你不能愤怒”“好孩子是不能哭的”等等,父母持续性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儿童,会导致一个儿童在内在无法形成关于他自己的概念,也无法将现实中的父母内化为一个好的过渡性的客体,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无法构建健康的人格机制。当然最严重的是明显遭受到外在强烈事件伤害的儿童(尤其是性侵),他们希望父母能倾听到他们的内在声音,但往往这样的儿童遭受父母的贬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