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in 以及后来的Jacobso 本质上说都支持这种观点,即抑郁病人的强烈的内疚感和自我厌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破坏客体的幻想的反应。然而,根据Klein 的观点,这种攻击性是死亡本能的直接表达,而Jacobso 则认为它表示了攻击驱力和对客体的关系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因此,Klein 认为抑郁的情绪不是由抑郁的位置本身导致的,而是源于不能成功地解决在抑郁的位置出现的矛盾情感,后者使人易患抑郁。Klein 最初的工作旨在解释成年期的抑郁情感,后来他将其扩展到也包含对抑郁的解释。他认为抑郁源于起初母亲和儿童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体验(positive experience),这一失败导致自我中形成了不够好的客体。其结果是使之对外部世界持愤怒和怀疑的态度,并在内部世界形成了广泛的“坏”感,这就表明了忧郁患者为什么会有自我愤恨的症状。
Jacobson: 有关抑郁的著作达到了精神分析论文的一个新的水平,这些著作通过包含客体关系、驱力和精神结构形成在内的精神发育的复杂体系对人类的行为和动机提供了广泛的解释。象Bibring 一样,Jacobson 也认为自尊的丧失是抑郁形成的关键问题,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寻原始自我和客体的心理代表物被精神能量(力比多和攻击性)贯注的复杂过程以及这种过程与精神结构形成的关系。她尤其强调了超我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超我充当调控者的身份,使自我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一个易于罹患抑郁的成年人会部分地由于不充分的、不成熟的超我而导致在其心理器官中留下非常消极(攻击性)的自我心理代表物,这是发育中的缺陷。在易于罹患抑郁病人的心理器官中存在的巨大的攻击能量提示:当他或她面临丧失和挫折的经历时,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如果这种反应不能将所面临的威胁加以纠正,那么愤怒就会指向自己,我们所常见的一系列的自我否定的、抑郁性的症状就会接踵而至。
正常的心理发展被瓦解的阶段和成年人心理的形式之间有一种可以预见的关系,Jacobson 并不是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但她是这一原则的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由于她强调了早期发育和成年人心理变态的关系、攻击性的重要性以及将抑郁理解为愤怒指向自己的结果,所以Jacobson 的著作很明显是弗洛伊德《悲伤和抑郁》的回应。在保留所有的驱力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她进一步将客体关系和心理结构融合到她的动力性的系统阐述中来,尤其强调了超我。
Brenner:在当前诸多的精神分析著者中,Charles Brenner 已经对情感作了广泛而又精确的描述,他将其定义为“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或体验加上一种观念和多种观念”。他认为:焦虑是在预见到灾难即将发生时的一种不愉快体验,这有别于抑郁,后者是与认为灾难已经发生的观念相联系的不愉快体验。Brenner 假设心理生活的基本的、持久的现实就是心理冲突,并假设心理内容的成分(如行为、症状和情感)是妥协形成的产品,而妥协的形成源于心理冲突。尽管不愉快的情感(即焦虑和抑郁)在心理冲突中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情感在妥协形成中明确到什么程度是很不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