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使用此时此地这个说法,此地首先表达出这个房间里两个人之间正在发生着什么。但是,除此之外这也传达了个体体验到的直接具体的现实。这种现实可能聚焦到病人自己的躯体反应、治疗师的躯体反应,以及治疗室环境当中。这一点在强烈焦虑的病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儿童病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某个特定阶段,表现出几乎不能进入游戏室,这个游戏室的墙上残留一些模糊但擦不掉的其他孩子的涂鸦。这个孩子认为这些涂鸦的形状变成了火山,此地,也就是我的房间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客体,当他最终进入房间时,他感觉极度焦虑,就背靠着对面的墙远远地站着。
此地这个概念还说明了一个外部世界的存在,我时刻把这一点记在脑海里,以便把治疗室里发生的理解与病人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连接某种程度也是必须的。一些病人坚决抵制这样的连接,或许在潜意识里,试图把治疗师拉进这样一种情感共舞之中。这些本身就需要理解和解释。
当我们谈及此时此地,此时就意指一种时间感,这种时间感不仅指过去未来,而且是对病人此刻状态的觉察,这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作为一个观察者,治疗师能够见证这个变化,并由此衡量病人内在的动力,无论这种内在动力是否在治疗师那里得到回应,这都会帮助治疗师去理解病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治疗师的兴趣在于尝试去理解改变的动力,而不是使用“退行”和“进展”这种名词概念去概括他。——而是要把这当做病人在这个时间段所采用的方式——对他的防御表示尊重,理解他对这些防御的需要。
因为我认识到此时的稍纵即逝,所以我非常重视并且紧紧跟随这样一些变化,包括治疗中的变化、病人自由联想的变化、病人对解释的反应的变化。当治疗师解释情境变化时,病人可能会有反应,也可能没有反应,病人的焦虑明显增加,新的防御机制迅速组织起来,或者有某个轻松点的、不那么紧张的时刻,你可以感受到病人对治疗师的脉脉温情。反应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洞悉隐藏的焦虑背后的内容。治疗中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不断的改变,包括病人防御机制的改变或者对防御需求的改变,对客体感知能力的改变,对客体感情的改变。由此,我们有机会从细节入手来看清,会导致心理真正长久的改变的一些东西。在治疗中密切关注病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作出反应,这种做法的进一步好处是帮助我们与病人建立关系,并且在病人焦虑或者兴奋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两者相互转换的时候,就给予理解;而不是等到这些负性情绪越聚越多,病人有意识的回避的时候,因为这样的话,病人随后会面临更严重的焦虑和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