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一生都热爱维也纳。在弗洛伊德完成了《伊尔玛注射的梦》并以此开始梦的研究工作时,在给他的朋友威廉 ·弗里茨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相信吗?有朝一日,在这间房子旁的一块大理石板上会写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189 5年6月24日在这里揭示了梦的秘密!”
弗洛伊德博士故居,今天已经成为维也纳文化旅游的最重要景点之一,而且知名度和“客流量”并不逊于莫扎特或贝多芬这样的巨人故居。然而,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在奥地利纳粹分子的欢呼下,纳粹德国1938年并吞奥地利使之成为第三帝国东方行省,弗洛伊德以80高龄被迫流亡伦敦。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习到宣泄疗法,又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提出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梦是被压抑的或者说被抑制着的愿望乔装打扮之实现。”这是弗洛伊德对梦的定义,也是对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最重大贡献。梦是指向过往的,也就是人们早期生活经验的挫折;梦是指向未来的,也是这被成功压抑的愿望乔装打扮地要求自我实现。围绕梦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被压抑的生活愿望顽强地自我表现,而这一切处于无意识之中,心理分析可以将其意识化。从《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性欲三论》、《论无意识》、《自我与本我》到《焦虑问题》、《自我和防御机制》等等,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及群众理论等,无不以此为基础。
1925年,弗洛伊德在《自传》中,对自己的基本思想作了一个精辟概括:“我让自己由来已久的思维方式任意驰骋,并且对本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了一番整顿。我把个人的自卫本能和种族保存的本能结合起来,而形成‘爱洛斯’观念(E ROS,即爱欲),并同默默地运行着的死亡或破坏本能相对观……生命所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图像,正是爱洛斯本能和死本能之间相合又相斥作用的结果。”
通过爱欲表现出来的性本能或生存繁衍本能,通过破坏性表现出的死本能,这就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全部。我们将看到,与大多数人的理解相反,弗洛伊德理论的革命性力量,是他揭示的人类对死亡非理性追逐的死本能,而不是性本能。
从1923起,弗洛伊德的下颚癌开始恶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1926年弗洛伊德迎来了自己的70大寿,维也纳各大报纸和德国的报刊纷纷刊发专文庆祝弗洛伊德的成就。这一年的圣诞节,弗洛伊德最后一次到柏林并第一次见到了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