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另一诱发因素来自于家庭遗传:例如这种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此外,约3/5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行为表现为:尽量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非常注重细节、对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美,尽管努力但还会有不完美、不安全、不确定的认知体验。
形象地说,患有强迫症的人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我们在临床中常说的一句话,患有强迫症的人是终年带着千斤顶生活的。那个随时威胁着他们的千斤顶是什么呢?是内疚感、羞耻感、缺陷感、无助感、无价值感、渺小、被抛弃、恐惧感等。不同的症状表现象征着他们担心的主要方面。比如,强迫性爱干净,可能是为了抵制羞耻感。因为在她内心里有一个见不得人的自我,她必须把她清理干净,使她变成一个圣洁的人。因此,她不得不保持房间的一尘不染,只有那样才能感到自己的圣洁。
可见,带着千斤顶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某种理想状态。他们必须是圣洁的、全能的、完美的、尊贵的、无比强大的,只有这样才能感到安全和有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成为“神”,才能像人一样生活。在这种“不上天堂,就下地狱”的思维模式中,想象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强迫性人格的形成往往与个人年幼时期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想象在幼儿构建自我、他人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没有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如果现实呈现出残酷的一面,或教养者缺乏爱的能力,幼儿就会在想象中去构建一个充满各种威胁和规条的世界,以及一个弱小和卑微的自我。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们就必须想象自己是全能和完美的,并且不遗余力的维持这种感觉。
要帮助强迫症走出这种由想象构筑的恶性循环,就需要根据他们独特的症状表现,帮助其看清症状背后的真相,通过心理咨询修复早年的创伤体验,从而校正因想象而歪曲的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基本信念,重新建构一个客观真实的自我,过一种真正自由的生活。
是不是所有的强迫性思维都是不健康的?一定程度的强迫思维是否可以促进工作目标的完成?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and hygiene)条目中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传统观念上认为症状是疾病的表现,如出现焦虑、妄想、幻觉、错觉、痴呆、冷漠、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等症状,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既为不健康。与此相反,没有症状就意味着心理健康。一般,临床医学多采用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