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已明确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没有症状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健康是不完善的,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灰色状态。所以,一个人没有心理症状,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心理健康;他必须具备积极的心理健康经验,我们才能判断他是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就是心理健康。
强迫性思维(obsessional thinking):又称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强迫其实来自于潜意识的焦虑.是因为你平时有一种压力,那种压力让你的潜意识焦虑,而泛化到你说的这件事情上.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症状,是表象,形成了你的在意,根本在你平时的某种压力.一种可能,你很清楚自己生活中的压力来自哪,一种可能,你不清楚,但压力在潜意识中存在.反复出现,你不清楚其特点往往是越是注意什么或担心什么就越会出现什么内容的强迫。强迫性思维包括强迫想象、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一个人必须对环境拥有正确的了解和看法。心理健康的人拥有分辨理想与现实的能力,并且根据现实做出行动决策,站在他人的立场,摆脱个人需求的控制做出理智的决策。
强迫症和强迫思维的界限在哪里?强迫思维越界为强迫症时有哪些征兆、迹象?
强迫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强迫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障碍,它局限在想,并无相应的行为,而强迫性行行为则常与强迫性思维相伴相随,这种患者“做”的同时还会伴有较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思维冲突等。强迫症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而愈感到紧张和痛苦。从临床中可以看出,患者表现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性行为,强迫思维如总是想自己的钱放好了没有,门锁好了没有,衣服干净了没有等,强迫行为会反复翻看自己口袋、反复洗涤、反复锁门等。
强迫思维就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断的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不能摆脱,比如强迫性穷思竭虑就是一种强迫思维(也称强迫观念)。除此之外,还有如强迫怀疑:患者总怀疑门窗是否关上了,怀疑自己写的信是不是签上了名字;强迫对立思维:当患者想到某一概念时,脑子里立刻出现相对立的概念;还有诸如在思维中强迫回忆,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另外,还有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比如一患者走到高处,本来十分害怕,但却产生一种想往下跳的冲动;做母亲抱着自己心爱的小宝宝,本来十分的疼爱,却突然产生要把孩子从阳台上扔下去的想法。当然,这种冲动的思维或意向即使再强烈,也不会付诸行动。但患者却非常害怕,害怕万一扔下去怎么办?
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比如强迫洗涤就是为了减轻怕脏所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强迫动作。另外,还有如强迫检查:病人反复检查门窗是不是关好了,信是不是签了名字,有没有错字,如果是医生,还可以不断地检查处方是不是开对了,银行的职员则可以不断地重复清点钱是不是数对了;强迫询问:病人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别人为他解释某个问题,或为他做出某种保证;强迫性仪式动作:比如出门时非要一成不变的先迈几步,又后返几步才行,否则心清紧张、焦虑不安。还有人强迫数台阶、数楼层、数窗格子等。
强迫症的强迫症状和正常人的仔细、认真的讲卫生、讲礼节等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专家们认为,强迫症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通俗地说,患者的心理始终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就是心理明知不对,但又非得那样去做,而.且没完没了。因为二者是对立的,患者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并进而出现明显的焦虑和痛苦表情的反应。当然,也有少数患者病程拖延,强迫症状变成了类似习惯性的动作,那时患者可以不再出现明显的焦虑和痛苦,但一个动作重复几十遍,他还怎么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呢!
强迫症是否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具体情况如何?
强迫症的病因目前认为可能和工作劳累或精神刺激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和遗传或人格缺陷等因素有关。有资料表明,患强迫症的患者多在性格上表现为:谨慎小心,办事过份认真,古板,要求苛刻,十全十美,有时又犹豫不决等。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过度的压力导致了具有强迫心理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强迫症发病率约占人口的0.05‰,男性多于女性,其中,年轻的白领阶层发病率越来越高。30岁的张女士在某部委机关做秘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写完一份文件她总要看数十遍,要逐字逐句甚至标点都要念出声,经常在回到家躺在床上还在向文件中语句是否通顺是否写了错别字,近三个月已不下十几次于半夜又回到办公室看或审查自己白天反复修改过的文件。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
王小姐的感受和经历:开车已到单位门口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防盗门是否锁好,于是返回去检查一番;刚刚整理好的手包又觉得东西没带齐;上班时总想自家的煤气没有关掉等。
毛先生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市场部经理,对工作要求尽善尽美的他经常让下属觉得他可怕、可恨、可憎。他会经常长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全国厂商、客户发来的订货传真或者本季度员工的业务报告,还为此又自制了“年度业绩总数上升图”、“个人业绩指数表”等图表挂在办公室。每到周末,他都会有意识地给下属打电话了解业务情况,明知这样不好,但却无法控制
精神因素是强迫症的主要发病诱因。张女士、王小姐、毛先生是都市白领阶层的代表,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或具有偏执性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从而引发强迫症。此外,自幼胆小怕事、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焦虑恐惧,为缓解焦虑恐惧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
随说这些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感受和经历,我认为这些行为是由强迫心理所致,严重的会发展为强迫症。从心理咨询的临床中不难看出,由于生存竞争激烈,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压力导致强迫心理的人比例不断增加,这也是强迫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都市人群生活质量的四大精神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近几年,强迫症患者的职业和年龄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年轻的白领阶层、机关公务员、高文化阶层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加压力的完美主义追求者或一意孤行的偏执狂,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为自己设下了强迫症的精神陷阱。
我们从以上几个临床各案中不难发现“ 紧张焦虑脆弱偏执追求完美” 已成为 白领人群强迫症的诱因。
张女士、王小姐、毛先生都患有轻微的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症障碍。患者体验到冲动和观念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又无法摆脱。目前,强迫症发病率约占人口的0.05‰,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对于强迫症的诱因,一般认为精神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他们都是都市白领阶层的代表,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或具有偏执性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从而引发强迫症。其中完美主义人格者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会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过度强迫自己和周围的人去达到这个目标,但总会在现实与目标的差距中挣扎。此外,自幼胆小怕事、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焦虑恐惧,为缓解焦虑恐惧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复检查门锁这种强迫心理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如果强迫行为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而如果强迫行为每天出现数次,且干扰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强迫症,需要治疗了。
那么怎么治疗呢?时间长了是否会引起其他的病变?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强迫症状与脑部病变有关,也有通过颅脑手术而成功治疗顽固性强迫症状的病例。有些脑部器质性病变、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都可能有强迫症的表现,因此,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患有强迫症状的都是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心理能自我疏导,顺其自然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
我则认为,强迫症(非病态程度)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自我心理疗法可以帮助白领人群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造成的强迫心理,预防强迫症的发生。
第一,顺其自然法。任何事情顺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评价。特别是完美主义人格者,要学会肯定自己,少与他人攀比,要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第二,宣泄疗法。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
第三,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对于少数强迫症(病态程度)可以用心理治疗也可以用药物治疗,或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