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到了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重要时刻。王丽敏教授认为,如果中学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一些不良行为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严重的将酿成犯罪、自杀等悲剧。即使心理危机的悲剧不在中学时期爆发,也会在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爆发。目前大学生中潜伏的心理问题也很突出,而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中学时期心理问题的延续。 王丽敏教授的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24份调查问卷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占29.8%。选择“人生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生命不能”的被调查对象,只占47%,“曾经有过杀人和企图杀人想法”的占12.2%。从男女大学生不同的回答来看,男女大学生虽然对待生命的态度大致相同,“但女生自杀意念出现率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曾经有过杀人或企图杀人想法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女生。”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应该在中学阶段开始。王丽敏教授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教育重点时期在初一或小学高年级,心理干预的最好时机应该在
初一、初二。
学习压力成为心理健康最大杀手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呢?数据显示,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大杀手。
丽敏教授在谈到王思远事件时分析说,王思远在出事的那天有一次小的考试,结果成绩不理想,他气得把试卷撕了,趴在桌子上难过。从中可以看到学习成绩对王思远来说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杨延杰指出,“不要以为学习一般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问题。其实,要求上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像小芸这样省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也出现了问题。”
习对多少学生产生了压力呢?王丽敏教授的调查显示,生活轻松的学生只占6%%,有一项以上压力的学生为94%。心情不好产生压力的占被调查学生比例的28.3%,72.7%的学生压力来自于学习。2006年度《黑龙江青年发展报告》的调查说,“69.9%的学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 王丽敏教授认为,压力并不全是坏事,但要适度,超越了限度,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家长、学生都在追求分数,“德、智、体、美,只剩下分了。”学习压力的沉重,限制了中学生成才观的正确形成,使中学生对自己缺少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价,从而产生了逆反、厌学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只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看重与同学的关系,过分注重外表的东西。如果设定的目标不能马上实现,就认为自己“一切完了”,从而走极端、陷入崩溃的心态,这是中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还与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关联。中学生处
于身体发育最迅猛的时期,遇到的青春期问题很多,从中学生心理问题高发频率来看,初二和高问题多,而初二和高二又是青春期的敏感时期,情绪行为的问题、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躁动,都容易诱使心理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