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比如,男人应该坚强,女人要温柔。因为体力劳动时代,男人抗石头就必须坚强,否则,扛不起来石头,挣不来钱,无法达到“男权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女人在家照顾孩子,跟孩子说话,自然要温柔一些,这样,久之,就形成了“女人要温柔”这样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定型。
其实,男人也有温柔的一面,女人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幼儿园阶段,男孩女孩没有太大的差别,幼儿园阿姨也不太要求男孩必须怎样,女孩必须怎样。但是,到了初中阶段,男孩练哑铃,女孩搞瘦身。男孩装威武,女孩装温柔。在努力达到社会文化所要求的性别角色标准的过程中,男孩压抑了温柔,女孩压抑了坚强。
恋爱时,人们会感到: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另一半”,其实不仅是发现外来的爱人,更是对长期内心压抑的人性的自我发现。男孩越是坚强,就越是压抑了温柔,就会特别喜欢温柔的女人。其实,恋爱,不仅是爱上一个外在的异性,更是通过恋爱,使自身压抑的人性得以展现与发展。
恋爱的心理动力来源,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异性相吸、生物法则”,受性激素推动。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恋爱就是解除压抑、退行,本我的自恋与投射;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人性的自我实现;用后现代的眼光来看,恋爱不是解除压抑,也不是实现自我潜能,能是一种构建,是人性的丰富和发展。
相爱的两个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其中,相似性导致信任,让他们有共同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相互共情的能力;差异性,让他们产生相互吸引,羡慕对方所具有的人格特点,而这些人格特点,是自己所没有的,又是自己所渴望拥有的。人,总是希望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人格特点)。
性身份是依据出生时的性器官外形来进行识别与确认的。比如,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小鸡鸡。一旦确认了性身份,就开始了性角色的驯化与建构,比如,男儿当自强,女儿当温柔,等。性身份是基于先天身体性别而确立的,性角色则是依据社会文化来建构的。性角色的建构,往往以性身份为基础。
性别,是指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三个层面。生理性别,包括生殖器官的差异,身高等副性征的差异等。而性角色,往往包括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是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异性之间的差异性。“异性相吸”是指异性个体之间的这些性别差异性所导致的吸引。
异性相吸,也可以说是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导致的心理吸引。其中,可以区分为“生理层面的异性相吸”(生物法则)和“心理及社会层面上的异性相吸”。如果以身体上的性别来论性吸引,就会区分出同性恋和异性恋。如果从心理及社会层面(维度)上来说“差异导致吸引”,就可以推导出更多的性吸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