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从出生、自从用眼睛看世界开始,人们就逐渐地学着“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长相、外表、行为举止,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每个人,不仅是他自身,更是“他者(Others)的期望”,欲望着他人的欲望,承载着父母、家庭、社会等的期望,内化在每个人内心就变成了自我内在的期望,他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绝不辜负所有人对我的期望!”人和人之间随之就变成了自恋的相互投射与强求(强求他人与强求自己)。
“名人”,不是一个具体实在的人,而是众人眼睛聚光的焦点,其实是一个“虚位以待”的“空位”(职位)。“名人”绝不能辜负粉丝们对他的期望,粉丝们强求“名人”必须做到粉丝们想让名人做到的事情(自恋理想化的外向投射),名人也会自觉地强求自己要达到粉丝们的期望标准,一旦他这样做了,名人也就失去了他自身(主体)。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心理能力,人就没有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他就不是人!因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像“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格化那样,其实,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他的所有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个体化,形成自己的所谓“身份”)。
妈妈对婴儿的关注,成为婴儿的自我存在感。婴儿通过妈妈对他的注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婴儿在看妈妈的眼睛时,就已经开始逐渐学着以妈妈的眼睛当作镜子,来关注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举止了。
文明,就是从那片遮盖阴部的树叶开始的。人们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性器官的本来所在,误以为那片树叶就是人自身,而且越来越喜欢那片树叶。
自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异化,个体通过“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客体,人对自身客体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改造,然后自我欣赏,不断地沉迷于自身的各种行为装饰和表现,这就是“自恋”。
自恋的内容,可以从那片树叶开始,逐步发展到各种衣服、化妆品、人的名誉和社会地位等。其实,“名人”也只是人类极端自恋的代表。不仅“名人”会迷失在自恋之中,其实每个普通人都会程度不同地迷失在自恋中,丢失了主体自我。无一幸免!因为人类一旦走出了柏拉图所说的“山洞”,就再也无法返回到山洞里去了。
我们经常感慨:如果女同胞能够拿出给脸照镜子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观察自己的乳房,很多乳腺癌原本是可以早期发现的,不至于到了晚期才被发现,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女人以男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女为悦己者容”,女人爱自己的脸超过了爱自己的身体,女人经常会忍受痛苦地去整容,最终就是为了让男人喜欢她的外表,特别是那张脸。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女人也会照镜子进行自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