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科时,和一个后来的红颜知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她问我: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吗?
我反问:我知道我是谁啊,干吗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于是,我们俩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彼此。她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我这种很少把别人评价放在心上的人,我也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她这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人。
后来,我逐渐明白,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有点像外星人,而像她那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则占了大多数。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帕翠斯·埃文斯说,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我知道你是谁,而你不知道你是谁。
类似的故事我也亲眼见过很多。
一次,我在广州天河城旁边的一家“真功夫”餐厅吃饭,旁边是一个男孩和一个父亲,他们点了蛮多食物。
一会儿,男孩吃饱了,很开心地对爸爸说:“爸,我吃饱了!”
爸爸粗鲁地反驳说:“饱个屁!再加一碗。”说着将另外一碗饭推到了儿子面前。
吃饱了感觉会很好,但吃撑了感觉就会很不好。
我一个导演朋友,回忆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总是满院子跑,后面奶奶端着一碗饭追。
干吗跑?干吗又要追呢?
我请这位导演朋友回忆细节,最后他说,每次吃饭时,他吃饱了对奶奶说,奶奶,我吃饱了!
奶奶会说:小孩子多吃点,对身体有好处。
他多吃了一点后又说:奶奶我吃饱了。
奶奶会说:男孩子多吃点,有力气。
他再多吃了一点后再说:奶奶我吃饱了。
奶奶会说:多吃点,小孩子胖一点很好看。
…… ……
最后,他会被撑得厉害,他之所以满院子跑,就是为了逃避吃饱了被撑着的感觉,而奶奶满院子追,就是为了将自己的规条——多吃点——硬加到孙子的头上。
那位强迫孩子继续吃饭的父亲,他认为他知道孩子该吃多少,而孩子自己不知道该吃多少。
我那位导演朋友的奶奶,也一样认为她知道孙子该吃多少,而孙子是不知道自己该吃多少的。
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而没有像巴菲特父亲那样的人叮嘱我那位红颜知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她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种逻辑,我可以断定,在你小时候,在你家中,一定有很多亲人会持有这种看法——他们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样的,而你不知道。